道路兩邊的水稻田被雨絲洗滌後更顯得青翠欲滴,他坐得高看得遠,可以看到稻田之間溝渠縱橫,阡陌交錯。這也是這段時間他與李崇義一直在做的事情,他負責屯田,李崇義負責民田,教導和督促農人們多挖溝渠。他還定了一大批陶管,方便溝渠排水。
他下來查看了一下這些溝渠的情況,心里琢磨著不知道能不能把水泥弄出來,這東西可以興建水利的大殺器啊!
然後,到時候再在稻田裡放養一點草魚,簡直就是原生態美味!而且還能給農戶們增加點收入,給飯桌上添道菜也行。
他站起身,再往遠處看過去,可以看到兩三座水車立在河邊,正在水波的推動下緩緩的流轉,將水從河裡搬運到水渠里。這一帶的水車越來越多了。
田裡有農人看到他,忙熱情的過來見禮:「周寺丞!」
周自衡停下馬,笑眯眯問道:「老伯,最近田裡莊稼長得怎麼樣?」
「長得可好!」那老伯的田就挨著甲字屯不遠,經常過來取經,聽他一問笑得嘴都合不攏,「寺丞浸種之法的確是好。還有那水車,省了不少的力氣!今年想必收成大好啊,這可都是寺丞和李縣令的功勞!」
周自衡忙謙虛道:「我們不過只是出些言語上的力氣,可當不起這樣的功勞,還是你們自己種得好。」
又聊了幾句家常,周自衡這才繼續前行。一路遇到的人紛紛見禮,尤其是東山渡那一帶的農人更是熱情,拉著他就要去家裡吃飯,周自衡連忙推卻,最後只有加快了馬匹速度,跑起來才脫身。
從渡口下來的行商納悶問:「這又是哪位貴人?看著極年輕的郎君,怎麼大家都如此尊敬他?」
「這可是周寺丞!」拉著周自衡要去吃飯那人驕傲地道,「你可別看他年輕,咱們東山渡吶,可多虧了他!不然哪有現在的好日子過。」
行商慣是喜歡和當地人閒聊的,從聊天裡可以發現很多信息,於是也不急,索性請那人喝了一碗茶坐下來慢慢說。
那人一邊訴說一邊也在感慨,也就一年的事情。
一年前,他們過的都是什麼日子喲!
看看現在,鐵鍋炒菜有了,瓦屋房子也有了,水車也有了,磨坊也有了,更重要的是,糧食還越來越多了。這生活品質簡直跨越了一個台階。
「這些都是周寺丞做的呀!哦,李縣令也有份兒。」
行商聽得十分入迷,陡然問他:「這麼說,這邊豈不是有很多工坊?我聽著,現在燒窯的、制陶的、打鐵的,這不都有了?」
「可不是!」那人得意揚起頭,「你別看我們東山渡小小的,但是靠著水,大家都喜歡把作坊開在這兒。現在開作坊的可多了。」
鐵鍋、農具都需要鐵匠、木匠,還有磚窯作坊、剛建起來的一個大的手工皂作坊,這一帶的各種作坊如雨後春筍一樣冒了出來。來往的人和十里八鄉找過來做工的人也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