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道:「陛下,若是您想將周十三郎放到其他位置上,未必能發揮出他的特長,且不一定能遂他自己的心愿。臣倒覺得,他既然能掌管江南道農事,那自然也能掌管天下農事!」
李世民蹙起眉頭:「愛卿所言有理,只是……」
只是他老覺得周自衡該發揮更大的作用。
但他轉念一想,周自衡於農事上如此有天分,若是讓他換崗,恐怕也會辜負他的這番才能。算了算了,還是魏卿說得對,就應該讓他先把大唐的農事梳理好,然後再做他想。
不如這樣,把崔善為給調走,然後讓周自衡來擔任司農寺卿?有了江南道的功績,想必也沒人會說什麼閒話……
就這樣,李世民心中已經有了想法。
「還有,周十三與徐四娘的爵位也該提一提了。」他感慨道,「光是戶部的玻璃作坊,就給內庫帶來了多少收入!解決了朝廷的燃眉之急吶!」
單算上這一筆,給周自衡封個縣侯都很合理,再加上江南農事,封個縣公吧?
李世民正在這兒思忖著,就聽得魏徵與李承乾在討論商之一事。
李承乾:「魏公,從玻璃作坊來看,是不是能說商業比之農業,更能讓朝廷和百姓富足?可為何從古至今,一直在重農抑商?難道是聖賢們錯了嗎?」
魏徵考慮了一番後才回答:「殿下,重農抑商乃是因為商業之利誘惑人心,如果不加以抑制,那所有的人都會跑去當商戶,就沒人種地了,朝廷自然要出應對之策。就如春秋時,管仲以鹿制楚,楚國人聞得養鹿可以獲利,便全都去養鹿,最終導致楚國無人種地,糧食短缺,只能臣服於齊。
「且商人重利,為了逐利可以做出眾多匪夷所思,甚至讓人義憤填膺的事情,擾亂民心,也破壞治安根基。由此,聖賢才會說,小人喻於利,而君子喻於義。」
李承乾自然聽過管仲的種種故事,他似懂非懂:「可若是如周寺丞這般,那又該歸於小人還是歸於君子?」
魏徵一愣,看著太子的確是迷茫的表情,他也不禁苦笑起來:
「殿下所說正是微臣這兩年在思索的事情。原本朝廷設捉錢令史,充盈國庫。但捉錢令史之法顯然於民更為不利,損害百姓利益。而周十三郎的做法既解決了朝廷的困境,也解決了捉錢令史的隱憂。」
自從國庫有大額進項後,捉錢令史這項特殊時期的產物就被諫官集體炮轟,然後叫停了。
魏徵也坦誠自己的迷惑:「從這個角度來講,周十三郎實行的自然是仁義之舉。其實,待他回來之後,臣正打算找他討論一番。」
討論商事的界限也哪裡,然後他是否對商事太過看重?
後者一度讓魏徵很是憂心。
李承乾立刻道:「魏公與周寺丞討論之時,我可否旁聽?」
魏徵怔了一下,看向李世民,看到對方輕微頷首之後這才點頭應下:「自然。」
李承乾高興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