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很滿意:「承乾的確是做得不錯。」
「那陛下應該把這句話讓太子知道才對。」周自衡順勢說了一句,「陛下,雖然太子表現得不像十二歲,但他的的確確就是十二歲。全天下十二歲的少年郎,都會希望得到父母和師長的誇獎。」
李世民有些猶移:「朕怕他被誇贊後便飄飄然……」
這時候,這位帝王臉上的神情就和後世那些糾結孩子教育的家長別無二樣。
意識到這一點,周自衡又大膽了幾分:「陛下,您最是虛心納諫,應該也能明白,有的時候即便知道對方說的有道理,但可能因為場合或者因為說話的方式,在第一時間聽到的時候內心深處總是會有些不爽快。」
李世民情不自禁地點頭,的確如此,甚至偶爾還會惱羞成怒。
「咱們大人尚且如此,更何況還正在學習如何掌控情緒的少年郎呢?對於太子殿下來說,做得好的,沒有獲得誇獎,做得不好的,卻必然會迎來劈頭蓋臉的直諫。在這樣的氛圍里,久而久之,心中便會生出鬱氣……」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可一向是讓家長操心的頭等大事!能夠衍生出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更何況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太子?周自衡覺得他漸漸明白了為什麼歷史上不是李承乾登基。
再這麼下去,可不就折了嗎?
李世民若有所思。
這並非什麼太高深的道理,只是這幾年他在天下推行納諫之風,所有人都以剛直進諫為目標,即便是有人看出來了也不敢在他面前這樣說而已。
「陛下應該看過雪後的山林,」周自衡的聲音傳來,「當那些樹木身上有積雪的時候,樹枝便會向下彎曲,這樣可以卸去一部分的力道,在積雪的重壓下存活下來。可若是積雪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重,再有韌勁的樹枝也可能會被壓折。而這裡面,未成材的小樹更容易出問題。」
他意味深長:「人,其實也是一樣。」
當夜,回到後宮中,長孫皇后見他面色沉重又有些惆悵,便柔聲問他是在為了何事而煩憂。李世民便將自己與周自衡的這番對話道了出來。
他抓住長孫皇后的手,這雙手並不是那麼的無暇柔滑,反而因為經常習字而留下了薄薄的繭子。但這是他最愛的一雙手,而承乾則是他們的第一個孩子。
「觀音婢,我在想,我對承乾是不是的確太嚴苛了。」
「二哥不過是望子成龍罷了。」長孫皇后安慰他,但隨即話鋒一轉,正色道,「不過,周寺卿卻說出了臣妾心中想說的話。」
她反握住李世民的手,緊緊的,眼睛也有些憂心,「二哥,過猶不及啊!」
即便是周自衡不提出來,她也是打定主意要好好與自己的丈夫說一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