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穎達面帶欣喜:「在下有一事不解。太醫寺所出期刊如此厚,那字體卻是非常工整整齊,而且十分清晰,卻不知是哪家書行所出?」
對於書籍,孔穎達是行家。他看過無數的書。但這本期刊除了內容之外,最讓他驚喜的就是它的這些細節。
首先是紙張,並不是太細緻太名貴的紙,但總體也還過得去,甚至孔穎達還能想到是不是因為用了差一等的紙所以才能這麼厚的書只賣一百文?
其次就是上面的字。
如今的書籍,先進一點的無非是拓印,但拓印也有缺點,刻版後只能印刷個十來次就會模糊了。市面上那些學子們人手一本的聖人書靠的大多是人工謄抄。但這一本期刊卻不一樣,孔穎達特意比較過兩本,每本之間的字體、間距以及清晰度都是一模一樣的,這絕不是謄抄出來的,而是出於一個模子。
可他知道,太醫寺這次一下子就賣出了上百本……
孔穎達不愧是大儒,一下子就想到太醫寺是不是發明出了印版的新法子?
這個念頭甚至更讓他覺得心情激動!
第258章
李世民和諸位宰相們的面前也都放著這麼一本書,大家都在翻看。
當然,他們關注的也並不是裡面的內容,而是在仔細研究著印刷術的神奇之處。
閻立本站在下首,神情高興得不得了,差點手舞足蹈,講述著自己帶領著將作監的工匠們是如何發明出這種的新的印刷術的,這其中也經常出現周自衡和徐清麥的名字:
「……確定了方向後,微臣與匠人們原本採用的是木活字和泥活字,用膠泥刻字,每字為一印,然後再燒制,讓它變得堅固無比……」
這個法子也成功地做出了字模,印刷出了書籍。但很快,閻立本就發現了其中的缺點:泥活字在燒制後很容易變得凹凸不平,印刷後字跡並沒有那麼清晰,而木活字在刻一些繁複的字時很艱難,很難找到一種質地合適的木材。
他將情況告訴了來看進度的周自衡和徐清麥。
兩人對於活字印刷其實也就是知道個大概,並不清楚其中細節。但想來做這種模具,天下的材料無非也就那麼幾種,於是便建議他用金屬來試試。
工匠們試了很多金屬,最後選定了一種材料,那就是銅。
現在的醫學期刊就是用銅活字印刷而來。
不過周自衡和徐清麥覺得肯定還有更好的材料,周自衡隱約記得是鉛,但貌似是種合金,所以現在工匠們依然還在探索。甚至徐清麥提議找個方士來一起做這件事情,閻立本覺得似乎也可行,於是正在大力尋找擅長於煉丹的方士。
「事情的原委便是如此。」閻立本恭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