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又下令:「敵不動、我不動,堅決圍困梁山賊眾,以待時機!」
對此戰略,有將領心存疑慮,而征戰在外最忌猜疑。
出於保密,西門卿雖未道個明白,卻也有所解釋:
「我知你們心中疑慮:梁山賊眾雖不事耕種、以劫掠衛生,寨中恐也未儲存多少糧食,可梁山泊漁獵富足方便,不是三五十日的功夫就能圍困得他們糧絕投降的。」
「然而,這不是甚麼大事。營造圍困之勢,會讓我們空耗糧草,但一路走來多平原、補給方便,問題不大。」
最後又說了一句:「耗些糧草,也是物超所值。」
這話理解起來模稜兩可,卻也能邏輯自洽。
腦子轉得快的將領明白了:知州非是不懂圍困梁山的影響,而是另有謀算。他們只管聽令行事,不可誤了知州大事。
反應慢些的,也表示明白:知州向來愛惜兵士性命,若能圍困梁山賊眾糧絕投降,便是多耗些糧草,也物超所值。
西門卿接下來的話,似乎又應證了兩者的想法。
「因此你們不必操心糧草空耗,儘管圍困梁山賊眾即可。若是有那二三賊人狡詐多端,或悍不畏死拼著衝出去,攔不住也罷了,無關緊要。」
梁山一伙人,從來都無關緊要,逃竄出一兩個也無關緊要。
討繳梁山——這個藉口,才更最重要。
將鹽軍兵力布置完畢,圍住梁山之後,西門卿率領剩下五百兵士,果斷出發。
一個偏向折返,就往齊州而去!
……
齊州(也可說濟南府),正是林沖率領一支鹽軍,中途偏移後的借道之地。
也是把鹽軍所占最南端無棣縣所在的棣州,與梁山泊所在的鄆州與東平府之間,分隔開來的州府。
換言之,西門卿占領的地盤到東平府和鄆州,中間偏偏隔了一個齊州擋道。
不管是為擴大地盤,還是為了討繳梁山行方便,齊州都還是掌握在鹽軍手中更好。
「來者何人?所為何事?」
「本官滄州知州西門某,奉旨討繳梁山賊眾!然前軍已至地方兩日,借道齊州的部下林沖所率後軍,卻久不見蹤影。」
「恐有變故,本官特意親來迎接。」
西門卿的理由說簡陋也簡陋,長清縣知縣都能聽出其中有異。
鹽軍在民間是義軍、在朝中是反軍,已是心照不宣、眾所周知。
誰知道林沖那廝所率後軍為何遲到失期?誰又知道,西門知州為何率兵進入齊州?
若說真沒半點貓膩,就有些不合常理了。
但西門卿的理由卻又合乎邏輯,叫長清縣知縣不知如何阻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