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站這裡四顧惶然的部分六部小官們,自然是沒有背景的棄子。
沒有背景,自然家財也沒三瓜兩棗。
他們和城中普通百姓幾乎沒甚不同。
除了死守,他們還能怎麼辦?
逃?能逃到哪裡去?
他們又沒有府兵家丁,一家幾口的,人單力薄,逃難路上碰到金兵,碰到譁變的難民,都是一個死字。
那名小官鼻涕眼淚一把抹,「我們有不願意的餘地嗎?」
「雖然可能沒有援軍來救我們了,但開封城已經沒有了官家,說不得金兵就去追官家,不攻打開封了……」
即便攻打,守城壓力也會稍低些。
張浚:「……」
你這小官,是懂自我開解的。
(趙桓:???)
他也為官家的安危擔心,但他不能帶著五萬護城軍去追官家啊。
不說有多少人願意丟下妻兒老小出城,他也不能留下開封城幾十萬百姓不顧啊。
「雖然可能勤王兵援軍大都會去追官家,但開封畢竟是大宋都城,興許也會有援兵來救。」
張浚不放棄最小的希望:「遣使去各路勤王兵傳訊,請求支援開封。」
之後張浚就迅速組織起京城的小官小吏,重新部署開封防守事宜。
其實沒了皇宮裡的皇帝,張浚部署防守時似乎也沒多大區別。
宰相重臣們和一部分中低階官員雖然走了,但走的都是平時不怎麼做事的。六部各處的日常事務,都無權無勢無背景的小官小吏在做。
現在上面的上司不在了,權宜行事,這些小官小吏直接就能把事情決定了。
調糧草、調兵械,籌集後勤,竟然順暢無比。
張浚對民間封鎖了皇帝出逃的消息——雖然不可能半點風聲都不漏,但最大限度努力之下,也沒發生百姓譁變的事。
這之中,似乎有一股隱於暗中的勢力,不著痕跡的在引導民意。
那些聽到皇帝和相公們出逃風聲的百姓,還沒恐慌起來,就又想通了:
「官家不守開封,我們自己守!」
「張留守率領五萬護城軍,加上軍民一心,足有一守之力!」
「官家跑了,金兵大部隊肯定去追官家,小部隊才來攻打開封……」
雖然張浚關了城門、封鎖了開封,軍民據城以守,城內鹽軍的情報網成員們,很難傳出消息。
但不得不說,鹽軍情報員們多才多藝,平時也注重輿論威力,在暗中就協助張浚,為穩住城中秩序出了一份大力。
張浚剛把開封的守備部署就緒,斡離不所率大軍就到了開封城外。
剛開始時,斡離不整支大軍都圍住開封,過了半日之後,大約是得知了趙桓已經出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