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話說:
景恆:我,淮安第一柳下惠,打錢。
第43章 打了一架
景恆為人生大事制定了周密的計劃, 全稱叫做『論如何通過經常提起、反覆試探、不怕挨打、及時求饒的方式,逐漸發展夫夫生活,進一步消除負面警惕心理, 建立更加親密信任關係的理論與實踐』。
簡稱:『脫敏法』
又稱:『煩到對方放棄抵抗法』
別稱:『為了那些事,景恆到底還能做些什麼?』
景恆親親鳳明的手, 把鳳明從桌上拉起來:「你歇會兒,我去給你倒水。」他給鳳明倒了杯淡茶, 又親自打了水伺候鳳明擦臉淨手。
鳳明道:「別忙了, 其餘人明日才到。」
二人互通了消息,原來京中對情況也有所掌握,今年旱情雖嚴重,但只要朝廷還在下發賑災糧,當地百姓就不該背井離鄉, 戶籍路引都是難解決的大麻煩, 只要還有一線生機,就斷不會冒著這般大的風險出逃。
更加蹊蹺的是, 除了土地旱死的農民,很多富商也從西邊往東南、東北走。
這般的天災, 除了最嚴重的二個州府, 其餘府州也均有上報,包括淮安王都上奏了朝廷。
楚樂侯卻沒有, 他的封地難道會毫無旱情?
淮安天氣比京城熱,鳳明解開兩顆襟扣:「楚樂侯有大問題。」
景恆推開窗, 讓風灌進來:「你要親自去廬州?」
「不只是廬州,還要查楚樂侯的封地。」
「不知疫病之說是否為真, 」景恆問:「此事可有眉目?」
鳳明道:「朱汝熙在來的路上, 待他看過就知曉了。」
景恆的院中種滿芍藥, 五月正是花季,風拂過花香醉人,傍晚,二人用了膳,在芍藥花間支了涼塌納涼。
鳳明靠著景恆就犯困:「真不想管這些閒事。」
景恆給他打扇:「賑災的事哪是閒事?我已經著人在城外施粥,搭棚子給災民住,淮安這邊你放心,無論來了多少災民,都能救。」
鳳明打了個哈欠,懶懶地問:「什麼米,摻沙沒?」
在賑災粥米中摻沙,是為了防止有些人惡意高價賣糧,而後轉頭去吃朝廷的賑災糧。災民餓的急了,泥土都吃,自然不會在乎沙子。
這法子雖笨,卻好用。
這問題管家也提過,景恆從和平年代過來,委實說不出摻沙給災民的話。道理都懂,可淮安到底是富庶,景恆手邊也還充裕,便沒讓摻。
景恆沉默,鳳明知道那必是沒摻,他困勁兒也沒了:「你發的什麼米?」
景恆好似交錯答卷被老師訓斥的孩童,小聲答:「白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