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想說,師兄你絕不能就這樣拋下緊緊跟隨著他的自己,絕不能拋下那些被世人暗戳戳稱呼為「秋黨」,亦或是更難聽些就是為「秋狗」的同僚。
要知道,「秋黨」之中,有一大半都是秋泓和徐錦南的同科,這些官齡還不足十載的「少壯派」將自己的仕途壓在了秋泓身上,若是秋泓倒台,那他們又將何去何從?
最重要的是,一旦政治生涯在如此年輕時就受到重擊,那他們可還會有未來?
徐錦南不止是為了秋泓,也是為了自己。
「師兄,不是一點辦法都沒有的。」徐錦南幾近哀求道。
秋泓沒說話。
「我們會幫你,唐公、王相,還有,還有陸將軍、王將軍都會幫你。」徐錦南急聲說,「不管怎樣,師兄你不能走!」
「我意已決。」秋泓沒有絲毫猶豫。
徐錦南怔怔地看著他:「師兄,我們在陛下身邊為你辯駁,在那幫奸佞面前為你撐腰,你怎能,怎能……」
「溯淵,」秋泓抬起雙眼,摘下了靉靆,他那不對焦的目光黯然又沉靜,不悲不喜,不怒不張,「我必須走。」
徐錦南沉默了,他緩緩起身,低聲道:「師兄,既然如此,那有些事情,我就不得不做了。」
秋泓並沒有聽到他的這句話。
徐錦南安靜地閉上了嘴。
明熹五年,秋泓因「辭官之爭」致仕。
朝廷兩派拉鋸了小半年之久,從冬雪尚未消融時,到初夏天氣回暖後,終於,人們如願以償地等到了秋泓的請辭疏。
不少已暗中投靠了「北黨」的南廷臣子輕輕鬆鬆力壓尚未形成氣候的「秋黨」,並用數十封彈劾奏疏趕走了一個懷著成聖之心的能臣,沒有誰能想到,要不了多久,他們就將想盡辦法重新請回這人。
只是到了那時,秋泓雖仍是他大昇的忠臣,但已然不再有成聖之心了。
這似乎是某一階段的結束,但又似乎,是另一階段開始。
第66章 奪魂取捨
後世研究秋泓的史學家多愛將「辭官之爭」定為秋泓一生中最大的轉折。有人說,「辭官之爭」前,秋泓尚還是個人,但「辭官之爭」後,秋泓就已成為了純粹的政治動物。
他不再有憐憫之心,不再渴望成為正人君子,甚至不再糾結於手段是否光明正大,人們開始看不清他的喜怒哀樂。
因此,後世有了一種聲音,那就是,倘若秋泓沒有經歷「辭官之爭」,他還會變成後來的那個樣子嗎?他的結局會有所不同嗎?
沒人知道。
歷史沒有如果。
畢竟,要談「辭官之爭」,就不可能不談鄔家的案子,要談鄔家的案子,就不可能不談把秋泓拉去了前線的洳州大捷,而要談洳州大捷,就不可能不談李峭如的慘死、布日格的負隅頑抗,以及天崇道的分崩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