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就是個敗家子吧!不管怎麼說新東家也接到了官府的生意,可能有點門路,反正都把印刷坊賣給人家了,人家想怎麼折騰就怎麼折騰吧。
只是在離開作坊的時候,忍不住又抬頭看了一眼這個牌匾,心裡默默地嘆了一口氣:可能做這個袁氏印刷坊的主人都是不擅長經營的吧,袁氏在自己手裡做了二十年,不知道在這位手裡能堅持個幾年?一份幾個字的報刊都要弄個什麼活字印刷,這位東家是真的是什麼都不懂!
秦修文還不知道自己被袁師傅吐槽了,如今他每日忙的跟個陀螺一樣,印刷坊建成了都沒有去看過一次,都是季方和在幫他跑。
秦修文最開始的時候就想過,留一塊地自用,用來建的工坊就是印刷工坊,在這個年代,紙媒只有官方邸報一家,其他別無分號,秦修文在第一次看過朝廷的邸報後,就萌發了做報紙的想法。
扼住了輿論的咽喉,才能永遠站在道德的制高點——這是現代社會教給他的道理。
在他那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並不是說信息越多就越能知道真相,反而是誰越掌握話語權越代表「真相」。在他那個年代,紙媒已經沒落,短視頻、微博等大行其道,一條熱搜幾百萬上千萬人的觀看,就是不感興趣不了解的人,都要被迫吃瓜。
而現在,紙媒還是一片空白,秦修文完全可以填補這片空白,尤其是在衛輝,他要讓整個衛輝都認可他,那麼必須有話語權,有認可度。
但是他不可能抓到一個人就對他說自己對衛輝是如何的兢兢業業,做出了哪些功績,這是最下等的做法,也是最沒效率的做法。
然而光靠老百姓口口相傳?那總是容易傳出問題,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說書先生那般的口才,總需要一個可控的引導才能達到秦修文的目的。
原本秦修文還以為自己要促成報刊的事情還要花費一番功夫,但是如今自己就是衛輝府的通判,這個事情本就是在自己的管轄範圍內,自然是一路綠燈,不過幾天就將報紙給弄了出來。
第一版的「衛輝時報」非常簡單,一共就是正反兩面,四個板塊,全部都是用來介紹衛輝府新碼頭的,只要是買了報刊的人,都能馬上了解新碼頭各處的功能,馬上要推出的倉儲服務,面向的是哪些客商等等。
與其說是報紙,不如說是新碼頭的宣傳單,秦修文當時拿到樣刊後就感覺做的挺粗糙的,都是純文字,連個配圖都沒有,看的都累。
但是架不住這個東西新鮮!
剛賣出一兩百份的時候還顯不出什麼,等賣出去近千份的時候,這個宣傳效果就出來了,秦修文特地安排在衛輝府舊碼頭辦事處的人員給到秦修文匯報,每天來問詢新碼頭落成和各種倉庫啟用時間的人絡繹不絕,甚至已經有些人想要先去看修建中的倉庫,準備搶先定下。他那邊只有五個接待人員,每天講的嘴巴都要幹了,實在扛不住了,需要秦修文這邊再派人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