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村就在石溪村旁邊,石溪村有了水車和水渠灌溉農田,他們是最先知道的,於是他們的里正找到了寧啟。張家村的里正年紀也不小,有六十多歲,發須皆白。這次來是他兒子扶著他來的。
「夫郎,我是張家村的里正,我姓張,這位是我的兒子。」張里正介紹自己和他兒子。他兒子也向寧啟問了聲好。
「兩位請坐,來找我是有什麼事嗎?」寧啟道。
「我這次厚著臉皮過來,是想請夫郎告訴我水車的製作方法,我們村裡的農田,現在許多還沒有種植,我看的心裡也是很焦急。你放心,我已經和村里人商量過了,不讓你白教,這是我們所有人兌的錢,數量不多,希望您收著!」張里正說著,拿出十兩銀子。
張家村有二百多戶人家,能拿出十兩銀子,已經不是小數目。
「教你們是應該的,大家種地都不容易,不過不用這麼錢,剩下的銀子你們拿去做水車吧。而且挖掘水渠,我還要到你們村里看看,給你規划水渠的位置。」寧啟意思著收了一點,從張里正手中接過銀子,拿了一兩,剩下的又還給他。
這水車的技術,寧啟本來也沒打算私藏,這是利民的東西,不應該拿這些來謀取利益,本來就應該共享。
「夫郎大義,我代張家村全村人多謝夫郎!」張里正說著,顫顫巍巍的給寧啟行了一個大禮。
「張里正快請起,使不得!」寧啟上前將他扶起。
就這樣,寧啟將水車的圖紙交給了張里正,讓他帶著兒子去找木匠做這水車。並且親自跑了一趟張家村,給他們規划水渠。
從張家村回來之後,附近其他的村子聽到風聲,也過來找寧啟,寧啟一視同仁,全部都收了一兩銀子,並且過去給他們規划水渠。
周圍的村子知道寧啟幾乎是白教他們,都很感激。以前可能不知道石溪村有寧啟這樣一個人,經此一事,都知道了,並且對他很是維護。
好在天公作美,種下的種子發芽長了一些過後,終於下起了雨。這下再也不用擔心穀子會長不好。
這次的乾旱也總算是到了頭,不過這次的事情也給寧啟提了一個醒,得儘早做些準備,不然真的遇到旱災,河道枯竭,到那時平時做飯用水都沒有,更不用說灌溉田地,可能就真的顆粒無收。
雨過天晴,李復言和吳恆也考完院試回來了。吳恆也就是寧啟請的夫子吳度的大兒子。
李復言回來後,到家裡歇了一晚,第二天就先來拜訪寧啟和鄭雲。
「李書生,你和吳恆院試考的如何?」寧啟問道。
「托郎君和夫郎的福,都考上了秀才,成績也還不錯。」李復言道。
「恭喜恭喜,那以後要叫你李秀才了。」寧啟開口道喜,鄭雲也說了聲恭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