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錦繁努力回想了一下自己與信王之間的交集。
他們沒有任何私交。
只是在一些必要的場合遠遠見過幾面,那陣子她忙著收拾儲位之爭的爛攤子,沒什麼心思留意信王的長相,只大概記得他的身形在人群中很是出挑。
據說信王因為覺得人生短暫,不夠他用,所以從不浪費時間在無意義的人和事上。
趙錦繁毫無疑問就是他眼中無意義的人之一。
無論怎麼想,他都沒有選
擇她的可能。
趙錦繁無奈地嘆了口氣。
福貴還在那哭喪著一張臉。
她輕拍了拍福貴,溫聲道:「放心吧,你不會倒霉的。你和如意是我身邊最重要的人,無論未來怎樣,我都會替你們做好安排。」
福貴一愣:「那您自己呢?」
趙錦繁故作鎮定地笑道:「我啊,那你就更放心了。這世上就沒有我解決不了的問題。」
她說著敲了敲福貴的腦袋:「好了,不許再哭了。上回交代你辦的事辦好了嗎?」
福貴抬袖擦掉眼淚,吸了吸鼻子,正色道:「都辦好了,您讓我打聽的關於信王的消息我都打聽來了,還有藏經閣內所有記錄有信王相關內容書籍也都找來了,都放您書案上了。」
「有勞你了。」趙錦繁道。
夜裡,趙錦繁埋首在一堆書前。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想要了解一個人,先從他的身份背景下手。
她最先翻開是《荀氏家譜》,這裡頭記載了荀氏的起源和發展,歷代子孫的姓名,以及荀氏後人的傑出事跡。
大周建朝之初,荀氏先祖追隨太//祖一同入關,此後世代駐守西南,忠臣良將輩出。
百年來,他們踐行著對太//祖的承諾,護一方和平。因此荀氏一直被認作是大周最堅實後盾。
忠、孝、節、義四個字貫穿了這個家族發展的始終。厚厚一本家譜,光是訓導人要盡忠、盡孝、守節、重義的前言就占了整整三分之一。
看到這裡趙錦繁就不懂了。
出生在這樣祖訓嚴苛的家族,又聽說信王自小由他祖父教養,他的祖父荀老將軍還是聞名大周的忠義之士。
這個信王是怎麼長歪成亂臣賊子的?
她繼續往後翻,看到的是荀氏歷代子孫的姓名和生卒年。以信王如今的地位,沒有多少人敢直呼其名諱,大家都會尊稱他一聲君上。
君上一詞古時常用來稱呼諸侯國國君,現如今很少有人用了。信王本人似乎無所謂別人怎麼稱呼他,不過他那些愛溜須拍馬的屬下覺得這稱呼隱含了「在君之上」的意味,與信王本人很是匹配,便一直這麼尊稱他,久而久之其他人也都跟著這麼叫了。
趙錦繁記得信王是荀氏先祖第十六代孫,按長幼順序排行第三。
她隨手翻了幾頁,找到記有荀氏先祖第十六代孫姓名的頁面,一行一行往下看。
大郎,荀理,字正清,生於甲子年……
二郎,荀無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