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應該可以看到……裡面都是對你的愛。」
她很不擅長說這種話,但偏偏此刻,她卻相信這是真的,就像成年人重新相信聖誕老人一樣。
「我每天都能感受到。」江述月看向她說道。
第105章 死亡擱淺 不妨在遊戲裡當一次山姆。……
隨著網絡輿論的迅速發酵, 十二年前的案件再度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曾經被草草結案的綁架案和虐待兒童案,如今在媒體與公眾的推波助瀾下,被懷疑背後可能隱藏著更加駭人聽聞的兇殺事實。
陶梔子站在風口浪尖, 接受採訪時堅定地稱自己是案件的目擊者。然而,伴隨討論逐漸深入, 質疑聲也越來越多。
沒有物證,沒有屍體, 甚至連名叫「小魚」的孩子在戶籍和任何公共記錄中都查無此人。
一個在法律體系中根本不存在的受害者, 一個連真實姓名都缺乏的孩子,有幾個人會相信她真的存在過?
指望十二年前那個年僅十歲的陶梔子口供?還是指望陳友維在錄像中支離破碎、模稜兩可的言辭?
證詞不足,疑點重重,警方無法重新立案,更遑論指控謀殺。
最終, 十二年前的案件在法律層面仍然維持了「結案」的狀態。警方稱, 在沒有新證據或關鍵發現的情況下,他們無法突破當年的調查結論。
當這一結果公布時, 輿論迅速分化。有人表示遺憾,認為司法缺乏公平;也有人批評案件炒作過度, 質疑陶梔子在利用輿論博取關注。
新聞評論區一片混亂, 而站在新聞背後的陶梔子,早已如墜冰窟。
江述月說:「十二年前的案件如果缺乏實質性證據, 尤其是沒有找到受害者屍體或確鑿的物證,重新定罪將面臨極高的難度。」
陶梔子蜷縮在公館的落地窗前, 透過玻璃盯著窗外那片庭院的一角, 恍惚地看向江述月,誠懇發問:
「述月,十二年前的事情, 是不是只能就此翻篇了?哪怕拿到了掛毯上的DNA,也無法推動案件的重新立案對嗎?」
她很艱難地說出這句話,就好像這些年那些被她天天銘記的畫面,就此褪色發白。
從兇殺案到路線,到小魚的相貌特徵,雖然每想起一次都無異於重新經歷一次,可那些恐怖的回憶也許藏著真相,她一遍遍在腦海里回想當年的細節,為的就是當真相重新找上她的時候,她可以做出最精準的判斷,從而抓住真相。
江述月沉默了片刻,走到她身邊蹲下,抬頭看著她的臉,輕輕握住她的說,沉著地說道:
「掛毯上的DNA的確被提取出來了,但是現在我們還沒有足夠的線索串聯起來,找到小魚的屍體是案情的關鍵,如果找到的屍體,上面的痕跡會揭露全部的真相。」
陶梔子抬起眼,眼中一片迷茫:「可他們說,DNA沒有匹配,資料庫里沒有相關記錄……」
江述月搖頭,語氣里透著一絲不容置疑的冷靜:「資料庫沒有記錄,不代表人不存在。尤其是像小魚這樣的孩子,戶籍缺失的情況太常見了。她可能被人刻意抹去了存在的痕跡,也可能從一開始就沒有被登記——這恰
恰說明,這件事背後還有更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