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歐美,含砷的物品非常常見。
市面上,有大家都知道不能亂吃的老鼠藥,也有風靡百年的福勒氏溶液。
1786年,英國醫生托馬斯福勒發明了福勒式溶液,主要成分是砷酸鉀。
最初用於瘧疾治療。1809 年,它第一次出現在倫敦的《藥典》中。後來,人們卻漸漸將它當做了包治百病的藥劑,更被當成了一種日常服用的保健品。
莫倫在倫敦的許多藥房見過福勒氏溶液。
很多人知道砒霜能殺人,但不妨礙這種保健品繼續暢銷,好似少量食用,沒有被立刻毒死就不用心慌。
另一頭,詹姆斯馬什在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發明了「砷鏡」檢測法,終於能相對穩定地測出物品或人體內是否含砷。
有了「砷鏡」檢測法還不夠。
在歐美社會的整體食砷風潮下,為判定使用砷化物投毒製造了重重困難。「施蒂利亞辯護」為投毒者的脫罪提供便利。
眼下,麥考夫也要確定被害人砷中毒的具體情況。
他問:「死者是慢性砷中毒嗎?」
莫倫搖頭:「99%是急性中毒。卡基的四肢皮膚輕微發藍,是急性砷中毒的症狀。」
急性砷中毒導致皮膚發藍,因為體內氧氣循環被破壞了。
不過,如今人們只知砷讓人中毒,尚不清楚它具體如何破壞人體機能。
需要再等幾十年,分子生物學問世。生物學家們發現砷將關鍵酶作為攻擊目標,破壞全身細胞的代謝。
莫倫:「如果是慢性砷中毒,被害人的皮膚會發黃,甚至出現一種類似羊皮紙的棕色調。」
法醫萊瑟姆認同地點頭:
「對!就是這樣的。雖然學界尚未有權威論證,但我在紐約做了七年法醫,從實踐經驗的觀察,與海勒小姐所說一致。急性與慢性砷中毒者的皮膚顏色有區別,是發藍與發黃的差異。」
萊瑟姆又補充:「除了依據皮膚顏色來判斷,不同內臟器官的砷含量也能作為依據。
急性中毒,胃部、腸道、心臟含砷量高,而肝、腎的砷含量少;慢性中毒,肝臟與腎臟都會出現明顯病態,而且有脂肪肝的特性。」
解剖台上的屍體是急性中毒。
法醫萊瑟姆:「我對死者的內臟逐一做了砷鏡檢測,肝、腎沒有測出砷,但他的胃被嚴重破壞,還能在顯微鏡下看到胃黏膜附著了一簇簇的砷結晶。死者卡基,最後的晚餐里加了大量砷化物。」
麥考夫微微頷首,又問:
「也就是說卡基被毒死後,再被切割了生殖器?他有別的外傷嗎?從傷口的痕跡,您認為兇手是否有醫學背景?」
法醫萊瑟姆聽到這個問題,不免臉色微變。死者卡基被分屍的部位不尋常。
「我可以確定死者沒有別的外傷,但兇手是否有醫學背景,我無法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