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商,惠工,農呢?士呢?
凡寫文章,或言治天下,或懷古傷今,或悲春傷秋,再不濟,能寫個通俗易懂的勸農書就算放下身段,平易近人了。
讀書人不會專門寫工商,就算寫也是襯托士人治國,沒人會把工商當成主題來寫,原因很簡單,他們是永遠的配角。
但陳初六卻讓手底下的學生,將工商當成主題。還要探討惠工通商,這不是瘋了麼?區區工商,怎麼可以作為文章的主體,他們是治國的根本嗎?不是,那探討他們做什麼?
哼,你陳初六安的什麼心!你這是要傾覆大宋王朝!
這種反應有多劇烈,可以參考開—放初期的思想大討論。什麼?你居然想開小賣部!你這是搞復辟!什麼?想養第三隻鴨子?你的資—本尾巴怎麼這麼粗!
眾人見陳初六鄭重其事讓讀書人拿這個寫文章,無一不感到驚怒,哪怕當初跟隨陳初六的一批「事功」仕人。事功是可以,但事功也要以士為先、以農為本,工商乃是細枝末節,有什麼好說的?
但看了陳初六對習作的點評之後,這一部分質疑又小了許多,因為陳初六選出來的佳作,是一篇反駁「通商惠工」的文章。文章立意為先,結構、詞句反在其次。也就是說,通過這篇文章,說明陳初六是反對通商惠工的,所以才選了這篇文章。
而此時,在陽曲縣衙里,全陽曲縣的里長、鄉老都聚在這裡,期間還有幾個穿著綢緞富紳,好似鶴立雞群,卻又臉色恭順,坐在那裡低頭喝茶。
刑學林坐在此處,同大家說笑,自然是他說一句一點也不好笑的笑話,引得眾人哄堂大笑,笑得多了,眾人伸長了脖子往門口看,這貴客怎麼還不來,這笑到什麼時候是個頭,難不成要笑到猴年馬月去?
陳初六的笑聲傳來,眾人翹首以盼的目光收了回來,只見陳初六身後跟著幾個人,除了陳長水、劉沆、高陽之外,還有兩個十分富態的人。眾人明白,這便是八大家族王、喬、溫、常、曹、張、范、孔之首,王、喬二家的人。
見了陳初六跟著這兩人來了,眾人都是起身,恭敬有加。陳初六向大家點點頭,隨即開口道:「諸位,剛才本官商議了一下,打算在陽曲設立義倉,名曰惠農商行!」
在場之人都議論紛紛起來,只見陳初六又道:「自古以來,歷朝歷代皆以農事為根本,以工商枝末,故而定重農抑商為國策。反觀本府,地瘠而民貧,重農卻難以養民,故設此商行惠助農事,滋養百姓。」
此言一出,又是一陣討論,但見有個鄉老站起來,搖頭晃腦道:「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惠助農事,當讓官府勸課農桑、與民休息,減少訟事與雜役,讓百姓能安安心心種地。但不知陳大人用商行惠助農事,這不是讓民心浮動,棄農從商嗎?這明明損害了農事,敢問何來惠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