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腐儒還是很多的,這群人聯合起來,堅決抵制炎宋皇報。他們的口號與主張,也不是直接抵制炎宋皇報,大抵是「奸臣亂政、清君側」之類的話,只說這個主持辦報的陳初六是小人,應當除掉。
對這些腐儒的抵制,陳初六滿不在乎。有一個腐儒抵制,便有十個人反感腐儒的人來買炎宋皇報。何況炎宋皇報在三報之中,版面最多、紙質最好、字跡最清、乾貨最多,而價格卻是最低!
無他,收了GG費而已。由於價格最低,不少商人還將這些報紙買去銷往外地,根本用不著用官府的驛站來輸送,省卻了不知多少費用。在此之外,翰林學士院的報房還富裕了一大筆錢,用來給編輯、作者潤筆。
不過,自從汴京時報被查封之後,開封府這一塊地方,民間報刊在暗中十分盛行。最初變名叫什麼汴梁時報、小汴京日報、開封時報、水卞日報之類的。凡是帶報字的,都會被查封,於是又改名叫什麼「汴京手抄」,「開封傳紙」之類的。
屢禁不止,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民間確實有需求,而且這個需求很大,大到足以讓商販、工匠想盡辦法去打擦邊球。
但如今朝廷的官報一出來,這些民間報紙,就與官報形成了利益衝突。從上至下,下定決心查封民間小報,除了成書的之外,剩下的民間著作,幾乎都被波及到了。這算得上是不小的損失,但也是前進路上不得不受的小傷。
還有一個好消息,民間小報的盛行,帶動了百姓好學、好讀書認字的風氣。哪怕沒義學,百姓們的識字率也大大提高了。一些簡單的文字,自己的姓名,儒家經典中常出現的話,什麼仁啊,義啊,百姓都知道了。
在汴京時報辦報時,報紙下角標註了頁碼,使用的正是阿拉伯數字。這個被人發現之後,一些酒樓、客棧開始用這種十分簡便的方式,而且一天比一天紅火。有了這些基礎,朝廷的三份報紙一出市場,便又造就了洛陽紙貴的局面。
朝廷即遇秋稅、秋試,炎宋皇報作科舉專題,而秋稅一事,卻有些麻煩。這個麻煩每年都有,百姓交稅時,種了什麼,就得交什麼。某家三畝地,一畝豆子、一畝稻子、一畝小麥,那交稅的時候,便要分三種來交。這對百姓而言,十分麻煩。
朝廷也難,儲糧食時還要分開,如不分開,就得雜七雜八堆在一起,耗損極大。只是便宜了地方官府,他們雖然累一點,但可以搜刮好幾次,中飽私囊。
與往年有所不同的是,今年朝廷還鑄造了大錢,這等於是往本來複雜的一件事裡又增添了麻煩。再加上朝廷嚴令禁止京中諸倉收劣幣、劣糧,那些地方官府,不會就此服軟,而是會想盡辦法壓榨百姓,保住自己得到的那一部分。
於是三司使程琳提議,將諸多種類的田賦,合併為一種。百姓富餘什麼,便可以用什麼來繳納田賦,地方官府也是如此,什麼富餘便往京師繳納什麼,但不必是一種了。諸物價格不同,則按照朝廷擬定的折價彙算。
天子嘉納此令,交給了三份報紙曉諭天下軍民。陳初六則在炎宋皇報之上,點出了下面官府的幾條應對之策。有的地方官,不論朝廷下有什麼惠民之舉,他都照辦,但實際上卻給你辦歪,辦得過火。
你說諸稅匯一,那就將其中一種的稅錢拔高,其餘照收。或者看到當地缺少什麼物品,價格很高,偏偏逼著百姓繳納這個,弄得民怨沸騰。
可報上這麼揭明了,各州縣官員皆是肉疼:朝中有奸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