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戶戶住的泥屋看著都跟要塌了似的,乾旱缺水,放眼望去看不到一點綠色,一年到頭都在勞作,但是收成卻非常差,累死累活也收不了多少東西,小孩子們大部分上個一兩年就輟學了,有的連一天學都不上。
他和寇小英回去之後,都在縣委工作,但是寇小英覺得坐辦公室根本沒用,就主動請纓去了鄉鎮,當了個副鄉長,他也跟著去了。
倆人整天下鄉,整天考察,整天給農民兄弟出主意,但感覺都是在瞎忙,根本沒有一點用。小十年過去,他快要堅持不下去了。
倒不是他怕吃苦,而是面對蒼茫大地,他真的不知道自己努力的意義在哪兒。
就拿上學這事來說,那邊的小孩子幾乎不怎麼上學,寇小英能夠成功上大學,簡直就是人間奇蹟。他們勸了十年,經常是今天做完工作,孩子入學了,等明天他們走了,孩子又不去了。
最讓他和寇小英感到難過的是,當年對寇小英充滿期盼,也很配合他們工作的父老鄉親們,也放棄了希望。最開始見到他們的時候熱情洋溢的臉漸漸麻木。
十年,他們幾乎一事無成。
聽完他的哭訴,楊光霽和葉美嫻直接沉默了。
兒子倒確實是變成了一個真正的踏踏實實的人,就是踏實的有點無能。
楊光霽問他:「那你有什麼打算?」
楊培林說道:「回來待兩天,回去接著干。」
他就是回來和父母說說話,這些話沒法和寇小英說,她本來就壓力很大了,他再說這些,她可能要崩潰。
楊光霽夫妻倆一齊撇嘴。方法不對還接著干,這怕不是個傻子吧。
楊光霽說道:「我正好閒著沒事,我跟你去一趟吧。」
想了想,他又找了常自力、沈惟止和盧延之,大家都閒著呢,就算幹不成事,就當去看看西北風光了。
幾個老頭一拍即合,帶著自己的警衛員和內勤,跟著楊培林去了大西北。
等到他們幾經輾轉,終於到達楊培林家的時候,楊光霽跟楊培林說:「以後你別回去了,有空給我們打個電話就行,就算不打我和你媽也不挑你們的理。」
回去一趟太不容易了。
楊培林:「……」
常自力說:「我小的時候,我老家的日子也比這裡好過。」
幾個人在附近轉了一大圈,考察了近兩個月,覺得這扶貧工作是當真不好做,哪兒哪兒都要改。要修建水利設施,要涵養水源,要發展工業,要發展教育,還要修路,先干哪個,後干哪個,具體該怎麼幹,都是需要仔細考量的。
而且,這個地方就算修建水利從外面引來了水,如何防止水分蒸發也是個大問題。
以他們的眼界和心性都覺得頭大,更別說這兩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了。楊光霽拍了拍兒子的肩膀,對他和寇小英說:「你們倆辛苦了。」
楊培林還好點,寇小英差點當場哭出來。十年了,別說別人了,她自己都對自己失望了。當年的雄心壯志幾乎磨得一點都不剩。幸好,丈夫的家人來幫忙了!
楊光霽幾個人也覺得為難,思來想去,他們決定向最聰明的人求助,問題就給到了寧安和沈言殊。
那時候,他們倆正忙著航空母艦的事。
倆人抽空看了看老爺子們親自寫的調查報告,綜合考慮了當地的地理位置和環境狀況,制定了一個《脫貧攻堅計劃》,只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四個老頭對這事極有興趣,他們結束了自己悠閒的退休養老生活,全力投入到了大西北扶貧工作中。他們甚至求助到西北軍區,當地官兵在興修水利、修建坎兒井、植樹造林、修路等方面幫了大忙!沒有他們,這事很難做成。
已經頗有財力的常至捐了不少錢。
寧安和沈言殊也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幫忙說了話,國家給那邊做了一些資源傾斜。
沈令儀和沈靈均跟他們開玩笑,說他們這也算是「以權謀私」,國家貧困的地區不止這一處,怎麼就偏偏是這處得到最多關照呢?
沈惟止跟她們說:「別著急,能力有限,一處一處來。事情要一件一件的做。我們不是為了幫助你們楊叔叔和英子姨,是為了幫助大西北的人民。」
千禧年之後,西北的扶貧攻堅成果顯著,留下楊培林和寇小英在當地繼續鞏固成果,常自力他們就轉戰其他地方了。=quothrgt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gt.)
span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