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現在呢?只不過是等著他這個上官點頭而已,一本萬利之事;而代價麼,周邦彥看向第一封摺子,忍不住又拿了起來,仔細看了過去。
周邦彥摸著自己腰間的金玉質地的革帶,指尖從「三台」帶銙處來回撥弄,這是他陷入沉思時候下意識的動作,等大約過了一盞茶的功夫,才抬起頭,一向肅穆的臉上難得露出了笑意:「倒也不是太過,你說呢,林同知?」
林同知哪裡聽不出周邦彥心意已決,再加上他自己也是極為認同秦修文這份改建衛輝碼頭的條呈的,連忙點頭應和:「大人您慧眼識珠,應了那秦修文也無妨。」
應了,既是指應了碼頭改建之事,又是指應了舉薦汪禮遠之事,一語雙關,但是大家都明白此間意思。
沒有又讓馬兒跑,又讓馬兒不吃草的道理,既然想要從中撈好處,別人也給足了好處,若是還不答應一二要求,那不是做事的規矩。
「明日就將那秦修文請過來,本官要仔細再問問他,待問過之後,再做決定。」
周邦彥一錘定音道。
第33章
秦修文登上城牆後,便見新鄉縣郊外的空地上,如今棚屋已經全部拆除,建成了十幾排三層高的小樓,雖然用的材料算不上講究,但是勝在乾淨整潔,又是一個個小樓層,倒是讓經過的人都忍不住探頭張望。
畢竟這個年代,很少有這種建築,大部分都是平房,偶爾有小樓也是在那種大戶人家的院子裡,或者是高檔的酒樓里,哪裡有見過這種一排排十分整齊、流民所住的小樓房?
有些新鄉縣本地的人每次來來往往看到的時候,心裡還嘀咕:說是流民,住的倒是比很多縣城本地人都不差!
孫主簿對此是十分自豪的,向秦修文介紹道:「下官按照大人吩咐的,找了那善於施工建房的老把式夯實的地基,用的都是大方磚,再用灰泥塗牆,看著是灰撲撲的不怎麼美觀,但是這裡派專門的人日日灑掃、統一食堂提供飯食,再有人負責幾處茅房,屋內還有人每日定點巡查是否整潔,里里外外都整治的乾乾淨淨,斷然沒有藏污納垢的!」
甚至說句托大的話,就是縣城內有些宅院,都遠不如這里乾淨。
秦修文當時就說了,接收這些流民,一怕生事、二怕人多聚集鬧出瘟疫,所以這乾淨整潔就放在了第一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