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修文如今雖未入閣,但是權勢太盛,戶部乃是他的一言堂,新任鴻臚寺卿宋星達是他的附庸,秦黨一派的人,同時融入翰林院、都察院和其他各部,朝堂之中,秦修文並非一呼百應,但是也沒有人想當然的就敢觸秦修文的霉頭,想要和他叫板的人都要和他掂量掂量,自己能否惹得起他。
秦修文為人低調,但是做事方面卻是大刀闊斧,目前為止,但凡他傳達出來的意志,還沒有不成的。
大明正往一個國泰民安、萬物昌盛的方向走去,但是總有不長眼的人,非要去踢鐵板。
萬曆二十年的春節剛剛過完,朝廷就收到了邊關八百里加急,東瀛人登陸了朝鮮島,在朝鮮島大肆屠殺,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已經打到了朝鮮都城漢城,朝鮮的國王李昖嚇得立馬棄都城逃竄了出去,憑著一隊護衛,一直逃到了大明境內的義州,求到了大明軍隊這邊,讓大明趕緊出兵,拯救朝鮮國。大明邊軍自然不敢輕舉妄動,雖然朝鮮國是大明的藩屬國,但是到底只有大明的皇帝才能調動三軍,於是當地官員先是安撫住了李昖,然後快馬加鞭往京城遞送消息,等待中央裁決。
這個消息一傳到大明內部,整個朝堂炸鍋了,他們沒想到小小東瀛人是真的如此膽大妄為,居然敢直接攻打朝鮮國,而且要知道當時東瀛攻打朝鮮的理由是什麼?
是朝鮮不同意和東瀛一起攻打大明,這是明晃晃的利劍直指大明啊!
頓時,朝堂上許多人坐不住了,聯名上書給內閣,要求皇帝下令,進行反擊,決不能讓東瀛這等宵小之輩得逞!
秦修文看到自己還未動用自己的人進行煽風點火的時候,就已經有如此多朝臣對此表達不滿,頓時心底是有些滿意地。
要知道,在歷史上,這件事同樣也是發生了的,但是那個時候朝堂的局勢絕非如此,更多的人對這場戰役是否要打,都秉持懷疑態度,不是他們不想打,而是他們覺得打不起。
最後雖然萬曆站出來一錘定音,贊成了主戰派,但是這場戰役,也確確實實拖垮了大明的財政。
這場戰役從萬曆二十年一直打到了萬曆二十六年,耗時整整六年,中間有和東瀛議和過,之後東瀛又背棄了條約,繼續攻打,大明期間投入了十幾萬的兵力,耗費了數不清的金銀,才獲取了最終的勝利,奠定了東亞之後三百年的和平,但是卻讓大明財政陷入了癱瘓之中。
而現在,或許有些朝廷官員並不清楚國庫里到底有多少銀子可以用來支配、皇帝的內帑里又有多少藏下來的銀子,但是國富民強的感受確實根植在他們的心裡,理所當然的,他們覺得自己打得起!
膽敢挑釁他們大明的人,雖遠必誅!
朝堂上也有持反對聲音者,卻很快被其他人壓了下來,用兵之事一向宜早不宜遲,萬曆當機立斷,宣內閣五位大臣以及秦修文等人入宮商議朝政,最後定下了秦修文為這場戰役的總督,李如松為總兵,陳矩為監軍,欽點遼東四萬兵馬,投入這場戰役中去。
所有人都知道,這場戰役非同小可,絕不是以前幾千人的小打小鬧了,萬曆一出手就是四萬兵馬,可別覺得這四萬人馬很多,東瀛出兵多少人?據朝鮮那邊得到的回饋,是整整二十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