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吃過這種味道可以嘗嘗。
炭燒豬頸肉之前已經嘗過,還是老樣子,很適合配飯吃。
比較有意思的是香茅炸雞。將雞肉用大量香料,尤其是南姜、香茅打成碎醃漬,最後串在香茅上丟到油鍋里炸。
蘸著泰式酸甜醬吃,會比一般炸雞多出一股濃厚的泰式風味。
蝦片就很常見了,就是膨化食品,有時吃席也能碰到,炸得還行。除非真的很喜歡吃蝦片,否則沒必要單獨到泰國餐廳里點這個吃。
總體來說,這份小吃拼盤很適合一次到店的食客點一份嘗嘗,嘗過之後,下次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單點拼盤裡的菜品。
吃過午餐,從店裡出來的禾嬡尺前往菜市場,準備按照她爸給的配方買菜。
禾嬡尺從小就不愛逛菜市場。
能在超市里買到的東西,她絕不去市場買。主要是因為她小時候家附近的市場特別髒,還容易有異味。
南方菜市場嘛,潮濕。魚和肉被宰了再攤開來賣,味道肯定不好。
再加上小時候她去市場幫家裡買菜的時候遇到過偷斤少量的事,所以對菜市場印象一直不是很好。
只是腊味糯米飯需要的材料在市場比較好找齊,她只好到菜市場去啦。
為此,她還挑了個鵬城東城區大一些的菜市場,城中村小菜市場裡東西少,不好湊腊味糯米飯的配料。
這次她去的菜市場位置正好就在東城區中心,就以東城為名,叫東城菜市場,算是當地較大的市場之一。
規劃菜市場的人顯然也考慮過菜市場的異味問題,所以把生肉、海鮮區域,劃在市場最裡面。
水果、蔬菜,在市場最外面。
這樣如果路過的客人如果只想買些水果,蔬菜,不必看見或是聞到生肉的味道,就能進行購物。體驗會好很多。
令人高興的是,腊味商鋪也同樣不靠近生肉生魚區,聞不到奇怪的味道。
「要買臘腸、臘肉、小蝦米、瑤柱可以有可以沒有,那就不買吧。還有蔥花……哦,差點忘了香菇和炸花生米。」
對了,還得買刀和砧板。
多麻煩,暫時先用食品剪代替吧,搬家之後再買刀。
把東西拎回家,禾嬡尺率先拿碗把干冬菇和小蝦米泡起來,長呼一口氣。
菜市場真可怕。
在超市里買東西只要把自己需要的東西裝購物車裡,直接買單就行了。在菜市場買東西還要不停的跟人說話,比如說——
「我可以只買兩根臘腸嗎?」
老闆就會回:「可以是可以,兩根臘腸你夠什麼吃的,多買點啊。」
「那你再給我一塊臘肉,啊啊不要這個,要最小的那塊,我做腊味糯米飯,吃不了那麼多。」
好處就是,菜市場確實可以只買兩根臘腸,而附近的超市,臘腸只能一包一包的買,一包至少十根起,並且味道不一定有市場裡賣的好。
等香菇和蝦米都泡發完畢,準備開始做飯時,禾嬡尺才發現她沒買米。
還好城中村小超市里就有米賣,她又噔噔跑下樓買一包白糯米。
糯米得泡一泡才能煮。
再等會兒吧。
為什麼禾嬡尺收到電飯煲之後,會率先想做腊味糯米飯呢?
確實是有些原因的。
禾嬡尺小時候住的家旁邊有個菜市場,那時候的菜市場跟現在還有點不一樣,更像集市。
前往菜市場的那條街道兩邊都是些小鋪子,不少賣菜的攤販沒錢到菜市場裡買攤位,就會擔了菜到路邊上賣。
只要擺攤不攔著鋪子進店的門口,光占取兩個鋪子之間沒有門的位置,店鋪主人也不會趕小販走。
去菜市場的那條路坑坑窪窪,又爛,旁邊還有小攤販擠著,那會兒禾嬡尺還沒長大,個頭小,走起來費勁得很,比現在更不愛去菜市場。
但每次她爸放假回來,早上出門去菜市場想帶她一塊去時,只要說:「走,帶你吃腊味糯米飯去。」
丁點兒大的禾嬡尺就會高興得兩眼放光,開始自己穿鞋。
去菜市場的那條路上,有一家店的腊味糯米飯特別好吃,腊味糯米飯每天出爐的數量不多,一小碗3塊錢,只在早上賣,賣完就沒了。
很長一段時間裡,禾嬡尺都以為這家店是個早餐店。
那時候小禾嬡年紀小,不認識字,還是個文盲,不知道餐館名字叫啥,店裡菜牌寫的啥。
等她上學開始認字,那家店已經不賣腊味糯米飯。據說是因為料放得足,價格高了沒人買,價格低了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