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螺螄粉還不像現在這樣紅遍祖國大江南北,柳州的旅遊業也完全沒發展起來。
那會兒物價也低,雲姐開著小推車在街上賣粉,日曬雨淋。冬天得頂著濕冷出門叫賣,夏天得忍著天熱蚊子咬,天氣不好還不能出攤。
當時她的想法也很簡單,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擁有自己的小店。
雲姐小推車攤里,其實最開始受歡迎的主要是豆腐釀。在附近小區里,有不少居民喜歡到她攤子上買豆腐釀吃。
居民們倒不是覺得她做的豆腐釀有多好吃才買的,畢竟就是個家常菜,自家做也能做出那個味道。
只是豆腐釀做起來麻煩,要是偶爾想吃幾個糯米芋頭餡的,還不如直接找雲姐買。
豆腐釀里添的糯米和芋頭肉沫等都是紮實填胃的料,二十年前物資沒有現在豐富,好些小孩家裡不一定有零嘴。
一個豆腐釀要是慢慢吃,能啃很久,所以還有小孩用零花錢買來當零嘴吃。
對他們來說,這就跟學校門口流動攤販賣的糯米飯差不多,放學後買一個團著墊墊肚子,哪怕家長來不及做飯,也不擔心餓肚子。
當然啦,也有小朋友偷偷吃完它以後肚子撐著不肯吃飯的。
後來攤子上的螺螄粉也算是受歡迎,畢竟便宜,單身不愛做飯的小青年下班晚了,或是跟朋友出去玩完不想回家吃飯,來上一份也很舒服。
那時一般人對餐飲業的印象,大多是憑著手藝賺辛苦錢。
雲姐勤快又節儉,憑著自己做豆腐釀的功夫,以及熬螺螄湯的功底,在這些年裡也攢下好些錢。
在房價飛漲之前,成功擁有了自己在居民樓里的第一家店鋪。
店鋪其實是居民房一樓改的,樓上就是住宅。
因為雲姐最初賺的錢,其實有相當一部分靠的是豆腐釀。開店初期,她甚至還考慮過要不要在店裡多賣些旁的小吃,那會兒螺螄粉也不像現在這樣火。
所以她的店也不叫螺螄粉,而是香螺小吃店。
那時柳州正好在想辦法發展旅遊業,花大價錢進行百里柳江景區項目。
例如在蟠龍山底下建起一公里長的人工瀑布群、音樂噴泉,蟠龍山隔壁還建起完全不古的窯埠古鎮。
可惜的是,一套連招努力打完,柳州旅遊業也沒怎麼發展起來,人工瀑布群也好,音樂噴泉也好,這些人工景點顯然吸引力不大,都在國內沒怎麼打出名氣。
窯埠古鎮未能引來外地遊客,反而變成本地居民飯後散步的後花園。
與此同時,剛擁有自己的店鋪的雲姐事業正走上正軌,不用再擔心天氣導致店鋪不能營業,店裡賣的配菜種類也能比以前更多。
營業時間也可以相對延長,變成現在的11:00~凌晨1:00。
賺得錢多了,還能聘員工來幫忙,干起活來也沒以前那樣累。
雲姐的固定小店也在居民區打響名氣。擁有店鋪以後,以前某些覺得路邊攤不太乾淨的客人,也願意到店裡進餐,或是打包些餐食帶走。
一年一年下來,居民區裡的小鋪子有了,也住上好些的房子,孩子也靠這家店賺的錢好好上學。
後來,螺螄粉被帶火了。
隨著柳州螺螄粉的名聲越來越大,或許受到網絡影響,柳州的年輕一輩似乎比以前更喜歡吃螺螄粉,她的店子生意也漸漸變得比以前更好一些。
眼看著日子過得越來越順,像是一輩子順得都能看到頭似的,忽然來個急剎車。
那時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大家不好出門,她也不好開店。
各行各業都很難,旅遊也好餐飲也好,抗不下來的直接關門,扛下來的幾乎都在吃老本。
好在她的鋪子是居民區底下買的小店,而不是在大路邊租的商鋪,所以不用額外支付房租,總歸是熬了下來。
隨後,旅遊業報復性恢復,柳州靠著螺螄粉莫名從全國各地景區之中殺出重圍,大量遊客從全國各地湧進來,不少本地商業都跟著受益。
就連某個原本冷清得準備要拆遷的本地夜市也被盤活,現在每到晚上就熱鬧得很。
香螺小吃店開在居民區里,名字不帶螺螄粉,也不是什麼網紅店,除了過年過節時會被全國人流量衝擊影響以外,平日裡倒是不太能吃到這波流量福利。
有時,來店裡吃粉的老客會替她打抱不平:「你這家店的味道比後面開的那些連鎖網紅店好多了,你看人家每天排那麼長的隊,再看看你這裡……」
聽過這些話,雲姐總是笑笑,倒也沒放心上。
香螺小吃店肯定是賺錢的,畢竟固定客人不少,偶爾還會有幾個遊客不知怎麼摸進店裡,給店子多帶些收益。
只是很賺嗎?倒不至於。
畢竟這家店平時中午客人不算特別多,晚餐大多時候坐不滿,倒是宵夜期間還陸陸續續有那麼一兩個客人到店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