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一下從店長、臭豆腐攤的顧客,變成能讓陳老闆隨便使喚的小弟,店長……
哦,現在不能叫店長,他辭職了。
餛飩鋪前店長姓徐,年紀不算很小,現在地位不高,就叫他徐老弟吧。
關於身份轉變,徐老弟最初是不那麼習慣的。
只是很快,他的注意力便從身份轉變挪開,來到陳老闆和顧客的相處模式之上。
徐老弟在餛飩鋪里幹活時,和顧客其實沒什麼太多交流,時常看見店員將店裡的剩菜往後廚潲水桶里丟,心中其實也沒什麼太大波瀾。
東西不好吃嘛,吃不完很正常。
店裡的顧客吃東西時大多面無表情,他無法從任何一位顧客的臉上看見嘗到美食時會有的滿足感,或是得到任何讚揚。
在臭豆腐小推車旁幹活則完全不同。
他能注意到,不少熟客人和陳老闆關係不錯,哪怕路過攤子不買豆腐,也會跟他打招呼。
而來攤子上消費的客人,表情也和餛飩店的客人完全不同。
熟客在排隊等豆腐時,光看陳老闆炸豆腐,拌小料和醬汁時的樣子已經開始不由自主的咽唾沫。
甚至有很多客人剛把臭豆腐拿到手,也不怕臭豆腐燙嘴,便直接站在攤子旁邊狼吞虎咽地吃。
客人對待臭豆腐時的反應和他在餛飩鋪里工作時完全不一樣,讓徐老弟在小攤旁工作的情緒也和店裡時有些區別。
徐老弟在店裡白打工一周後,陳老闆終於讓他上手試著炸臭豆腐,並將這份臭豆腐賣給某位食客。
對於徐老弟來說,炸臭豆腐不算難,關鍵的火候問題有陳老闆在一旁把控,自然出品也不會差。
當這位食客站在三輪車旁,往口中連塞三顆臭豆腐,並露出滿意的表情時。徐老弟才久違地發現,原來做出的食物能得到食客認可時,廚師本人會這麼高興。
之前在餛飩鋪里工作,他在店裡涮餛飩的目的,更像是單純為了上班賺錢。
而現在在陳老闆這兒當學徒,似乎目的除了賺錢以外,還能多出些別的什麼。正當他想著呢,耳邊傳來陳老闆絮絮叨叨的聲音。
「哎,這個豆腐還沒好,豆腐蓬起來還沒脆的,一沾湯汁就會軟,不好吃。你最開始不會判斷軟硬就自己算時間。」
「客人叫你多打酸蘿蔔的時候你要看份量,加少了不行,醬汁里的酸味全靠蘿蔔,加少了會膩口。」
「剛才這位客人要求多加蘿蔔,你就按照普通比例拌完醬汁,再單獨挖一勺小料往做好的豆腐上加,要是一起拌醬汁里,酸蘿蔔就會讓湯汁變淡,發酸還不好吃,知道嗎?」
陳老闆一邊玩手機一邊指揮徐老弟幹活,看樣子倒是比平時更逍遙自在。
不過他這人是一點不藏私,說的話句句都是多年經驗總結出來的精髓,也不知徐老弟聽進去沒有。
……
在徐老弟辭去店長職務期間,他原來上班的那家餛飩鋪也悄悄換下招牌。
老闆還是那個老闆,裝修也沒什麼改變,只是店裡經營的主項目從餛飩換成了各式快餐。
味道一般,但價格還算公道,開在城中村對面街,倒也引來一些食客光顧。
店內收支勉強達到平衡,賺不到大錢,不至於虧錢,也就這麼將就經營著,像這樣的店鋪鵬城多的是。正因為這樣的店鋪多,大家味道都一般,所以同樣都能賺些小錢。
……
離開廣西回到鵬城的禾嬡尺開始馬不停蹄地剪輯新視頻,以及寫推文稿。
一個月沒怎麼發關於鵬城的稿子,她早前的筆記以及視頻瀏覽量下降不少,鵬城餐館能提供的整體收益已經止住上升趨勢,開始往下跌。
畢竟不管是她的視頻也好,推文也罷,全都只是讓這些店子火起來的導火線,這些店能受到顧客們的歡迎,根本原因還是店家基本功紮實,味道好,才能引來更多客人。
有不少客人其實是經過口碑相傳,或是看了別人的推文筆記才來店裡消費的。
這些收益跟禾嬡尺沒啥關係。
而且APP的影響似乎只限定於客人入店前一個月。
例如有位客人在看了禾嬡尺某筆記後,連續到某家店消費2個月。而這個2月期間,他並未再次觀看禾嬡尺關於這家店的筆記,那麼從第二個月開始,他的消費將不再為禾嬡尺提供後續的影響力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