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的?您剛才看的這種是菲力,一般會先煎後烤,不然裡面不熟,一般厚牛排都是比較嫩的部位,不然嚼不動。」
「全熟牛排嗎?當然有,例如說牛小排、牛仔骨之類都適合做全熟。最近比較受歡迎的部位是板腱,做牛排或是薄切用來烤也很合適,有些地方甚至會用板腱冒充牛仔骨。我教你分辨,煎出來之後中間有一條筋,也很好吃,性價比比較高……」
兩人圍著店內展示櫃慢慢說慢慢聊,小銘最開始還有些緊張,但講到牛排時,便逐漸放鬆下來侃侃而談,說到不一樣的牛肉部位時,還會直接領禾嬡尺到冰櫃前看。
每塊肉的長相、肉質分布都相當直觀、當然了,價格和重量也很直觀。
禾嬡尺對價格還是比較敏感:「為什麼同樣的部位有些價格高,有些價格低呢?」店內牛排均價最低不到40一片,最高300~400一片,跨度很大。
「規格不同,飼養的時間、餵養時使用的飼料、地點不同,價格也會不一樣。」
小銘倒也沒抓著新客人就可勁給她推薦最貴的,而是領著她從一般居民比較好接受的低價位區說起:「我們店裡主打家庭日常款就來自阿根廷的1920廠,口碑和性價比都比較好。」
禾嬡尺透過玻璃展櫃往裡看,250g一塊的阿根廷原切眼肉牛排60元左右一片,看起來肉量比她之前去的那幾家店裡都要大。
更貴一些的還有澳洲、美國廠的牛排,據說不同廠的肉出廠規格都不一樣。
比如澳洲牛排出廠前大多會修邊,所以到手時基本都是精修肉,沒什麼耗損。某些美國廠肉不錯,但是出廠時不修邊,損耗比較多,所以均價算下來也不便宜。
禾嬡尺略過幾個大冰櫃,來到店內最大的一個展示櫃前:「這些是什麼,也是店裡賣的牛排肉嗎?」
大展示櫃裡的肉和其他櫃的不一樣,全是整塊沒切過的大牛肉。
每塊瞧著都有籃球大,其中一塊外面還包裹著紅彤彤的不知名物體,看起來像一整塊巨大的火鍋牛油,肉旁邊還放著紙,上面寫標著入庫日期,品類,以及重量。
「這個是熟成櫃,裡面的肉是熟成牛肉。」
「啊?」熟成這個詞對禾嬡尺來說比較陌生,她偶爾會在美食節目裡聽過關於熟成的知識,卻從未仔細了解過。
小銘找出一個容易理解的方式解釋:「可以理解為低溫短期無鹽臘肉?」
「在恆溫恆濕,一定風速的環境中存放肉類,讓肉類內部的天然酶發酵。熟成過程中,牛肉的筋膜部分會軟化。讓肉更嫩,風味更足。熟成好以後哪怕做全熟,牛排也不會出現咬不動,難嚼的情況。」
「這也是熟成牛肉?外面紅色的東西是菌嗎?」禾嬡尺指著熟成櫃裡最顯眼那塊類似火鍋紅油的紅色物體問道。
「不是,這是紅油。」
「啊?」
「哈哈,就是你想的那個火鍋紅油,不過現在時間不到,沒熟成好,暫時還不能吃。」
「吃起來會辣嗎?」
「其實我們店也是第一次做這種類型的熟成,感興趣的話熟成好之後可以過來試試。」
考慮到價格和接受度,禾嬡尺在小銘的推薦下選擇一塊安格斯牛小排。
重量0.23kg98元,現場體驗會需要支付額外10元一份的蔬菜錢,除了牛排以外還會有口蘑,蘆筍,小番茄等配菜。
做全熟。
最近七分熟的牛排她吃得倒是多,想試試全熟什麼感覺。
由於禾嬡尺挑的肉需要回溫,所以真正烹飪還得再繼續等等。趁著小銘把肉拿去處理,禾嬡尺開始一個人在店裡閒逛。
店內只有一個包間,和一張堂食桌。平時會進生肉鋪堂食的客人不多,倒是也夠用。
店裡除了各種肉以外,還有專門的飲料紅酒櫃甚至醒酒器,也不知道是給客人準備的,還是店老闆自己想偶爾在店內小酌一杯才備的傢伙。
醒酒器旁邊的茶几上還放著好幾本專門的牛肉食用指南書,裡頭全是關於吃肉的知識,禾嬡尺隨手翻了翻,內容和剛才小銘解說得差不多。
看來他沒少看書。
諾大的店沒人聊天,又開始顯得有些冷清,期間雖也零零碎碎進來幾波客人。只是客人大多對牛排興趣沒那麼大,主要買的基本都是火鍋或烤肉專用牛肉卷,買了就走,停留不了多久。
禾嬡尺無聊,又把店裡的肉價和網上搜的價格對比,發現同品類規格的價格其實和網購差不多。
嶼田鮮肉鋪的肉並未因為開在鵬城,所以價格就高許多。反而品種齊全,實體店又能保證品質不好摻假,還能少量購買,對於附近的居民來說比網購更合適。
半小時過後,小銘才來問禾嬡尺,要不要來廚房看他怎麼烹飪。
「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