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店裡的烙鍋大多是鍋中間凸起的黑色砂鍋,鍋子正中還會放著一個小碗,裡頭是店家調製的活油蘸水。
蘸水裡有豬油、蔥花香菜、胡辣椒、折耳根等配菜,得放在鍋中間,熱著配菜吃,味道才好。
小羅帶她來的這家烙鍋店,鍋子中間則不放蘸水,烙鍋有像貴陽那邊一樣凸起的,也有平底鍋。
不過哪怕是凸起的鍋,凸的部分也比貴陽那邊稍微矮一些,凸得不那麼明顯。
食材方面也有區別。
貴陽的烙鍋大多是熟烙。
像豬五花、肥腸、牛肉等各種烤肉店裡都會有的菜品,會根據菜品的種類不同,拌上類似洋蔥、香菜、芹菜等配菜,在後廚先猛火炒過。
等炒熟了,再一份份丟到烙鍋上一邊加熱一邊吃。
如果沒有中間的活油蘸水,其實吃起來和自己家炒的菜區別不大,更像換了個形式在吃炒菜。
味道好不好,主要得看蘸水調得怎麼樣。
禾嬡尺在貴陽吃烙鍋的時候其實踩過一次坑。
坑的理由相當莫名其妙。
——鍋不熱。
熟烙就是這樣,因為菜品已經在後廚炒過才端上桌,所以不少店家為了安全,或是不讓烙鍋爆太多油,都會儘量把鍋的火調小。
問題是本身熟烙的菜品考慮到要放到鍋子上烙,所以炒的時候加的油都不少。
為的就是把炒好的肉放在中間凸起的鍋上再次加熱時,能將裡頭的油爆出來,形成類似吃加熱砂鍋菜的感覺。
鍋子如果不熱,剛炒好的肉菜丟到涼鍋上,油就會存在肉里,再加上鍋不熱,上邊加了豬油的活油蘸水也涼,吃起來滿嘴都是涼掉的油,相當噁心。
六盤水的烙鍋則是生烙。
上來的菜品全是生的,得自己往鍋上刷油,然後再像炒菜、或是烤肉一樣,自己把各種菜品往鍋上放。
這兒的菜品基本都沒醃漬過,烙好之後還得蘸著蘸水以及胡辣椒、辣椒麵吃。
對食材的鮮度要求會比較高,要是店裡食材不新鮮都是凍貨,吃著味道就會很奇怪。
除此之外,對吃烙鍋的人廚藝還有一定要求。
因為吃烙鍋,就相當於坐在廚房一邊炒菜一邊吃飯,鍋子底下的火只要不停,就會時不時地爆油。
油星炸起來飛得到處都是,最好還得套個圍裙,第一次吃可能會有些手忙腳亂,好在禾嬡尺有小羅陪著,她曉得怎麼弄。
兩人剛進店那會兒她就挑上了。
「老闆,給我們上泥鍋。」
說完,她還悄悄告訴禾嬡尺:「泥鍋就是那種中間凸起來的鍋子,平的基本都是鐵鍋,烙的時候油都往中間走,吃起來油大。」
禾嬡尺:「是不是還有那種中間凹進去,四周平的鍋?」她在網上看烙鍋視頻時見過,貴陽倒是沒看見。
小羅:「你說中間放油,把菜丟進去炸著吃那種?那種吃起來油一些,長大以後我還是比較喜歡泥鍋烙。」
等菜品上來,小羅便開始給禾嬡尺示範怎麼吃生烙。
她先是在加熱的泥鍋上刷一層菜籽油,隨後便時不時地將手掌放在鍋子上方感受鍋體傳來的溫度,等確認鍋子足夠熱,才伸手拿起一盤五花肉。
「小時候上學,老師給我們說過,其實烙鍋最初的形態是瓦片。」
「那時候窮,沒有鍋,所以有人想出把瓦片當鍋用的方法,將瓦片燒熱了在上邊烙東西吃。」
說著,她便也將五花肉往鍋上放。
「滋啦」一聲,泥鍋上的溫度將放上去的肉片炙得微微捲起,禾嬡尺不由自主地將身子往前傾了傾,還搭話道。
「那人還挺聰明的,我可以拍你烙的過程嗎?」
「拍吧,你離鍋遠點兒,別崩到你囖。」小羅繼續折騰鍋里的肉片,又接著上一段話講:「餓嘛,餓起來想吃東西肯定聰明啦。你聽說過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嗎?」
「聽說過,你們真的這麼喜歡吃酸呀?」
「嗯,喜歡是喜歡,不過倒不是因為喜歡吃酸,吃不到才打躥躥的。」
小羅用小鏟子翻動肉片,開始給禾嬡尺講她知道的事。
貴州的酸,據說是因為很久以前缺鹽才弄出來的東西。
古時候貴州因地貌限制,與外界的交通相當不便,鹽不好運進來,導致這兒的鹽非常少。
現代人總說吃東西要少油少鹽才健康,只是對於以前的人,尤其是重勞動力來說,鹽非常重要。
要是汗出得多,鹽沒補上來,久了便容易四肢無力,走路都不好走。=quothrgt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gt.)
span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