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貴陽不熱,沒啥暑氣。
所以捧著冰漿的禾嬡尺,開始想給自己整點熱乎東西吃。
在人潮洶湧的步行街里找東西吃是一件讓人相當糾結的事。
去隊伍長的店吧,嫌人多,排著麻煩,不想排,而且可能已經排不上。
去沒人排隊的店吧,害怕,人這麼多的步行街里也沒人排隊,東西得多難吃?不能當第一個踩雷的人。
於是禾嬡尺便走在街上,隨著人流到處亂走。從人多的青雲路,擠到人更多的青雲市集裡,再被人潮裹著從市集內衝出來,還很懵地跟在別人後頭過了條馬路。
不知不覺,進入一條瞧著還算熱鬧,卻沒什麼遊客進店就餐的普通街道里。
不錯,這種街道好,不用排隊,看起來還有好東西吃。
這時的禾嬡尺決定使用她的探店秘密武器。
——被美食網紅打卡APP添上真實評價篩選功能的小眾點評。
先點擊附近美食,再從上往下看。
禾嬡尺:「……完了,好像不是很好使。」
*
旱的旱死,澇的澇死。
用這句話來形容目前貴陽的餐飲業再適合不過。
至少趙琪芝就是這麼想的。
趙琪芝是一個家在貴陽的普通上班族,母親趙梅則是在貴陽干餐飲業的小老闆。
邊干邊虧錢的那種老闆。
她虧錢的原因,不是因為東西做得不好。也不是因為步子邁很大,不自量力地盤下一家大鋪子,房租高所以虧錢。
都沒有。
她虧得實實在在,就是食材錢。
什麼?
這年頭怎麼還會有干餐飲的在食材上虧錢?食材支出不是在餐飲經營中最容易控制的一環嗎?
趙琪芝以前也是這麼想的。
直到她親媽開始虧錢。
要把事情說清楚還得再往前捋捋。
趙琪芝的母親趙梅其實是一個有經驗的餐飲人。
多年前,她在貴陽某美食城曾經租過一個小檔口,在裡頭專做貴州鐵簽小烤串。生意好得很,街坊鄰居都來吃,回頭客也不少,可惜後來歇業了。
關店原因很簡單,前幾年景氣不好,美食城涼得整個關門,她也自然只能回家呆著吃老本。
眼見今年情況好轉,還有老客說之前吃慣她做的烤串,希望她能重新營業,於是趙梅便在大家的鼓動之下決定重新開張。
她相當謹慎。
沒有選擇直接掏出存款盤下一家鋪子,奔著做大做強就去,而是先弄了一輛帶碳爐的小推車,從小攤開始做起。
她不急不躁,每天老老實實去市場進貨,開店之前手工穿肉,串是新鮮的,料水蘸料也新鮮做。
照理說這麼弄應該不能虧吧?
趙梅母女也是這麼想的。
結果現實給她倆扇了一個大耳光。
能擺小攤的地方,位置肯定不在大路上,甚至還會有些偏,所以新客非常少。
老客確實有,開業前大家說得熱鬧,開業後才發現僅靠十幾名仍保持聯繫的老客根本不足以維持店內生意。
於是很快,小攤開始虧損,虧在肉錢上。
別看貴州鐵簽烤串干烤濕烤一塊上,放完辣椒還裹蘸水,實際上對食材的鮮度要求一點都不低。
肉就得用鮮肉,還要當天串當天烤,味道才好。
要是串的肉當天賣不完,放冰櫃裡留著,第二天繼續賣,味道就會差許多。
所以趙梅不會把當天賣不完的肉串放很久。
一來二去,進的貨總是賣不完。人是累了,錢卻掙不到,相當難受。
每天需要上班,沒怎麼到小攤上幫忙的趙琪芝見親媽難過,也在想辦法。
「最近來貴陽的遊客那麼多,好些網紅店客人多得坐都坐不下,我們家的烤肉又不差,他們店坐不下的客人可以來我們這呀。」
「沒事,人家是在網上火的,我們也用網絡就行。」
這麼想的趙琪芝決定試試網上拉客,於是開始在詢問貴陽美食的筆記底下蹦躂。給各地前往貴陽遊玩的遊客們推薦自家店子。
她跟大家保證,到店裡只要報她的紫書號,她媽媽就會免費給大家先烤幾串吃,嘗過覺得不好可以馬上就走。反正附近也有其他餐飲店,她媽媽小攤附近一條街都很好吃,而且遊客基本不來,不用排隊。